为您找到与数学 因材施教的教育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初中数学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是连接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及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锻炼,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须独立完成个人作业。滴水才能穿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变化,所以,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并且能够逐渐养成能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独立的创新意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看到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明显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但是这种行为阻碍了老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全班作业几乎完全相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一个人完成,全班无忧”。而教师批改作业所体现的问题也就只是那几个独自完成作业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对教学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所以,保证学生日常作业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是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这种抄袭的行为,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做每一道题,从平常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初中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所以,我国才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做题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变。数学题目知识量大,综合性高,同时受教育改革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考题当中表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集中,所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应该被重视起来。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就只会套用公式,而具体该怎么做却并不太明白,有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意,经过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仅靠公式解决问题,简便容易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更是需要这样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有效的。
三、互动交流,拉近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通过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剖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用创新思维想办法。师生沟通可以利用课间时间也可以放在自习时间,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有问题就及时想办法帮忙解决,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问题时也能提出来,从而教师才能寻找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独立地思考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桥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先决条件。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教育改革就需要在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逐渐走上向学、爱学和会学的道路,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目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认知受传统观念制约
在以教材为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授课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环境下,讲课以集体教学为目的,难以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2.多媒体教学环境落后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在多媒体教学投入上拨出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都无法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基础设施有限,这对于学校响应加大信息技术整合力度的号召就犹如“纸上谈兵”,不能起到应有的效应。
3.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限
初中数学教师往往专注于本学科的研究,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还欠缺了解。在一些课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多样的数学符号、烦琐的数学运算的输入都会给数学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扰。在课堂如何熟练使用操作平台和解决计算机系统问题等方面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实践脱轨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许多初中学校,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忽略其真正的价值。数学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正确掌握逻辑技巧。信息技术可以将算法融汇到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1.加强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和课程管理
学校机关和领导应当重视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制定实施计划,定期监督工作进程,专人负责项目。信息技术也区别于普通课程,因此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化课程设计内容、活动等,与国家新课改密切联系。
2.加大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对课堂信息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强初中学校多媒体硬件建设,在教室配备投影仪和计算机,方便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专业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室,使学生能够方便使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传播、使用及教育管理。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平台的操作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捕捉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校信息化课程的软实力。
3.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体系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因此教学整合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整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强调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共享性的特点。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从各个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使学生在获取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会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初中数学也是初中所学内容中的难点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强调思维逻辑紧密性的学科.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学生的兴趣无法提升,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变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趣味教学为研究对象,就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渗透 趣味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深入,当前教育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趣味教学方法则是当前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以趣味性的内容和形式来活跃数学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习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教学内容导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所以在趣味教学法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故事,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再导入教学新内容,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充分了解和掌握趣味故事中所蕴涵的丰富教学知识,进而有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另外,当前网络上的教学信息和资源比较多,教师可以在课下借助网络搜集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数学故事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古希腊时期,有一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他朋友家里面聚餐吃饭,但是在吃饭过程中其他人都大谈特谈,而仅有他一个人沉默不语好像在思考什么,男主人对他的行为非常好奇,就问他到底在想什么事情,可还没等男主人问出口,毕达哥拉斯却自己离席了,让人们很难理解.”在讲到这里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被教师的讲解所吸引.这时教师需要继续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毕达哥拉斯突然离席的原因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地问:“事实上,毕达哥达斯在当时一直在观察男主人家的地板,并且在观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定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时候学生依旧回答不知道.虽然学生两次回答都是不知道,但是故事的讲解已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事实上,毕达哥拉斯那次在宴会上所得到的数学规律实际上就是勾股定理.”这样一来,学生会对勾股定理知识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化静态的数学问题为动态的问题,从而打破了传统数学课堂所具有的枯燥、乏味特征,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例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为抛物线形状,单纯地采用“板书+口述”的教学形式无法使学生理解“平滑”这一函数图象概念,并且学生也无法精确地绘画.如果教师借助多媒体将二次函数的图象从孤立的点到连续曲线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变化形式展示出来,能使学生直观地观察二次函数图象,有利于学生对于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巧用活动教学,增强学习趣味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僵化、呆板,教师采用的“板书+口述”的教学方式无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清晰地传递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鉴于初中生大都比较爱好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应用题是凸显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化学生对于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可以采用小组竞赛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分成适当的小组,接着由教师提问,各小组抢答的方式来进行,最后就各小组的答对题目数进行统计,比一比谁回答的最多,使学生在趣味性数学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总之,趣味教学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包含趣味性的课堂中快乐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增强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本文从设置教学情境,选择合适习题,增强师生交流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业水平和初中生的数学素养,就必须在课堂内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构建起高效课堂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所谓的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并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笔者也十分重视高效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因此努力打磨自己的教学技巧,力争使自己的数学课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笔者认为教师要想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可以从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习题和增加师生间交流等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实现高效教学,进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1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
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否设置情景对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都是直接切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够精心挑选并主动引入契合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情境,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对教师能否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是能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之一。例如在教授《负数》新授课的时候,笔者就对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而有效地理解负数的本质进行反复思考,最后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和几位教师一起设计了一个比较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这个问题情景由两个问题组成。在上课之前笔者就对学生进行描述:今天早晨老师出门的时候带了十元钱,可是在来学校的路上老师捡到了负十元钱,请问现在老师身上有多少钱。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稍微有点惊讶,但是很快就反应过来,纷纷回答老师是不是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这说明学生在经过课前预习之后,已经知道捡到了负十元就是丢掉了十元钱,同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契合日常生活,所以很容易就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情境,进而从问题情境中明白负数的含义和运算原则之一,加负数就等于减去正数。随后笔者在PPT上展示一个汽车运动的动画,汽车向前跑了五十米,笔者对学生说:大家思考一下,这辆汽车向后跑了多少米?学生经过刚才的问题情景提示,已经知道负数的相关知识,再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一会之后就知道,负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上的增减,还可以表示正方向和反方向。最后得到的答案就是汽车向后跑了负五十米。在经过这个教学情境的导入之后,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学习心理得到了较好地引导,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负数学习的心理准备,使笔者高效率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精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习题
在完成新授课例题讲解之后,教师一般都要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学到的知识点,而数学尤其是如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可以通过练习学会对新知识的应用,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数学课上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想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的目的,教师就应该在提高练习的质量上下功夫。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新授课时,在完成因式分解法的例题讲解之后,笔者给学生留下了几个习题,让他们当场完成并上黑板展示各自的解法和思路。(1)(2x-1)2+3(1-2x)=0(2)(1-3x)2=16(2x+3)2(3)(x2-6x)-7=0这几道题目并不是很难,但是却集中体现了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法和思路,比如换元法、展开之后再进行因式分解和直接分解法。这些习题还对学生以前学习的公式进行复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习题较为全面地评估学生本节课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想通过习题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精心设计一些注重基础知识应用的习题。一般来说,学生在新授课上掌握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很好地完成本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以认为是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3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讲授新知识和练习题,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那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之甚少,无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就谈不上构建高效课堂。所以,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笔者经常通过检查学生随堂练习完成情况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的差别,所以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对教师讲述的新知识理解程度就有所差别,同一节课下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已经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扩展了新的能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能是仅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肯还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教师仅仅通过提问是无法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所以,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才能充分地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4结语
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目标,也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精选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习题和增加师生间交流等方面着手,构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忠年.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该怎样定位[J].学周刊,2014(13).
[2]张玉霞.浅谈新课标下高效课堂的构建[J].吉林教育,2011(16).
摘要:众所周知,初中数学在整个的数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小学数学的终点,而且是高中数学的起点。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要求学生掌握好书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以创新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建立"创新"教学课程模式,对于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养成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
1.开放数学课堂,解放学生思维
要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就要开放课堂。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公平对待,努力营造一种轻松、自由、民主、求真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其次,教师应该要明白开放课堂的目的就在于解开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愿望,促使教学过程向学生发现创造过程的转变;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其通过自身的学习体验来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而达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数学修养的目的。
2.引趣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课开端的新、奇、趣导入,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开学生的思维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内容和各种教学手段,如启迪法、思维法、谜语法、游戏法、故事法、表演法等紧紧联系学生熟悉的科技、军事、生产、生活中实际创设愉快的、有伏笔、有问题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被一种轻松愉悦和谐气氛所感染,受到渴求新知的动力驱使,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片面追求奇、趣而离题甚远,要犹如静水投石,新课伊始就在学生中迅速产生思维的涟漪.由趣生疑,紧扣一堂课的主题。
3.巧设"疑云",激起焦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贵有疑.疑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反射。如教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时,设问:地质工作者是怎样测量一座大山高度的?打隧道的工人是怎样从大山两面动工把隧道在预定地点接通而不会打偏呢?这些实际问题的提出会大大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心中的疑团,做恰如其分地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对心中的疑惑产生一种欲休不止、欲罢不能的探究愿望。教师要注意的是"引"一定要画龙点睛,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4.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才能
人生来是有一种探究本能的,而且初中生的内心蕴藏着无限潜能,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学生就能去探索知识,创造知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到真正地发现新知,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专心致志投入探究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点拨,给予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防止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探索。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多让学生讲出探究过程,少说答案结果,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才能,在练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探究创新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所以,要使学生做出创新成绩,就心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他们自由地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才能,要尊重学生,多用鼓励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的手段,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赞赏。即使有些失误,也要热忱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见解,达到成功的彼岸。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上,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培养创新个性。据笔者了解,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常常因为数学成绩的落后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魄力等等,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各种挑战;实践上,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毫无疑问,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置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找出相对应的数学规律,总结方法,在使创造思维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进而提升创新水平;此外,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往往来源于细节,要想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最大程度的发挥老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边事物,并用数学理论进行解释的良好习惯,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6.反馈落实.交流总结
当充满挑战、竞争的探索过程结束后,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肯定有着酸、甜、苦、辣的感受。有些学生得到了探求结果,而有些同学虽也经过努力探索。但走了弯路,得不到结果,这时得到结果的同学很想在同伴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同时也很想得知其他同学的探求方法,而得不到结果的同学更想知道正确的探索途径,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在组内、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所得,因为交流可使一个人茅塞顿开,心襟豁然开朗,不失为学习中的一种好方法。常常交流,可使自己少走弯路,也可使所得有所升华,在交流中,因为有亲身体验,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民主、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能将知识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通过交流还会发现,同伴们探究知识的途径各自不同,有的便捷,有的繁冗,其中不乏种种创新。但只要稍作比较总结,便可以从中发现最快捷、最简便的方法。这样就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7.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也凭借对课本、图像、图形、动态以及声音等等的综合处理能力而备受师生欢迎。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的导入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让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更加的趣味化,但又不失真实化,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就要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培养,持之以恒,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对每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高中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还对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学生逻辑、空间等思维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具有条理和规律,但是很多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这是文科的主要任务,在高中数学中怎能体现出人文精神呢?
二、存在的问题
(一)高考的压力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桎梏
在国内,我们存在着高考制度,我们需要通过高考取得更好教育资源的资格,因此,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学习压力都很大,主要原因就是要应付高考.高中的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学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很多地方都是针对高考中数学试题的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高考不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考上一个名牌大学就意味着自己向着社会的上层迈进了一大步,很多同龄人就被自己甩在身后了,因此高考对于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二)一些教师在人文教育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多
新出版的高中数学标准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教学内容,其中人文教育也成为了现在高中数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适应这种变化,因为需要讲授的知识更多了,涉及面也更广了,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对于人文精神这种文科内容涉及的都不是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这个方面知识结构,同时在这个方面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加大观摩和学习的时间,增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认识.只有教师在数学与人文教育结合方面的知识能力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数学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才能更加紧密.
(三)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人文知识还是偏少
将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读一遍之后,发现教材中关于数学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知识还是偏少,2001年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第一册只有两个内容.而且很多教师和学生反映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可能过于专业化,教师讲起来没有十分枯燥,学生听起来没有什么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贯穿十分专业的知识,一方面是教材中缺少相应的人文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也不是很重视,造成了现在这种数学人文知识的缺乏.
三、建议
(一)教师人文知识的提升
教师的水平高低是现在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主要因素,有了一桶水,才能讲出一碗水的东西,要想加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有效拓展自己的人文知识储备,只有具备了这些人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种人文知识的加入使得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是整个数学教学的调味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三章关于函数的应用中,需要教师将函数与之前学习的方程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有利于学生对函数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在讲述方程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像《九章算术》中关于方程的描述,需要教师在数学的人文素养上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的广度.
(二)教学思想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思想的比重,其实现在教材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人文内容,但是由于教师认为数学考试中不可能出现对这些人文知识的考查,进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出现了厚此薄彼的情况,这种思想需要进一步扭转.需要对教师的思想进行再教育,使得教师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高考,而是对人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人文精神在教师心中的份量.例如:必修2第三章关于直线与方程的内容中,课本就有关于笛卡尔与解析几何关系的描述,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高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才能拓展对这段历史的知识面,对笛卡尔这个数学家进行深入地了解,同时对他与解析几何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
(三)教学方法的调整
人文知识教学过程要注意教学方法,只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人文知识的教学不能像讲授数学知识那么注重逻辑性,更多需要的是运用幻灯片来烘托教学氛围,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上网查一下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由于人文知识不具备标准答案,因此可以有一种发散式的探讨,这都是针对人文知识的教学方法,与数学知识点更加注重逻辑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教材关于函数介绍的顺序是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的单调性只是针对这几种函数,学生只能通过相应的函数图形对单调性进行一种感性认识,严格的数学证明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因此,在介绍函数单调性的时候需要进行相应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列举具有人文气息的一些例子,一个人走在公园里的台阶从上到下是依次降低的.这种例子更加具有亲和力,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这些例子引出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生活化教学的引入
很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轻易地构建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作用就在针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解答出最优的结果,其中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就是需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从生活中抽象出模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抽象数学模型的知识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人文素养的提升与生活化抽象出数学模型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提升的完美结合.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在人文精神的教学中有着很多问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能力提升而转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制度上的问题,例如:高考制度对数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影响,需要在制度层面采取办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中数学中人文知识教学的短板问题.
1.前言
创新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我国站立在世界列强、屹立在民族之林的保证。我国的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却存在普遍落后的现象。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尤其在我国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期,更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出一批将来社会的栋梁人才。因为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课堂上教学重点的重中之重。从数学课程来分析,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既出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应用数学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部分能力成为了高中数学教育中必须抓重的部分。为了达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的设立问题,打开学生们的大脑,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就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2.高中数学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觉的用创新的思维、用多种角度来解决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顺应时代的变化,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理论方面实现创新的同时,注重实际的运用,使学生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1)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创新的行为。所有的创新,离不开对事件本身的质疑。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会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知识的教授对学生而言本来就存在很多难以接受的点,鼓励学生大胆的提问,对命题和真理大胆的质疑,而不是用搪塞的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苗头给掐死在摇篮里。用宽容的态度,用引导的方式来处理学生们的提问和质疑,尝试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用对命题真理推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发现和分析能力。通过这些,能有效的使学生们自觉的思考问题,形成自我主动性的创新,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出了创新意识。
(2)构建新型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创新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互动性的氛围,应该给予学生们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多提出问题,把自己定位成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和学生们一起解决问题。同时对于学生们的理性思维问题,给予充分的帮助,让学生们体会到课堂的温馨,才会促使他们愿意在课堂上去共同解决问题。
3.高中数学教育学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一直发生改变。而培养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在多变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的需求。
(1)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高中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知识简单的接受和模仿,还应该多多自主探讨,尝试合作交流,培养自学的方式。多样性的学习,能放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放开手脚,给予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形成了自主学习,就形成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再结合平时课堂上正确的引导,这种自主思考能力能很快的转变为创新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财富。提倡探索性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扮演一个传授知识的角色,而应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利用数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一起进行探索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其他应用科学结合在一起,不断的为数学的教学注入活力,探索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善于合作的人,才能更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避免学生一个人去面对问题,而是多方共同讨论,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取长补短,形成了自主的学习,能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我的改善,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利用解题教学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在于使学生们发现问题的本质,更注重的是使学生们自主解决生活的问题或者学术上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解题的技巧,从多个角度来看到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避免说教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所学的知识中自主进行验证,这样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还能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拓宽,提高创新能力。
(3)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科的创新教育。数学是一门活学活用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形成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最后形成一般规律。所以在这其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用研究性教学。4.结语当下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便是从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耳朵理性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利用高中数学独具的魅力和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促使学生们自我创新意识的进步,在高中数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们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新时代的社会人才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素质教育观下的初中数学教育,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必须对数学思维这一核心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为当代的初中数学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教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锻炼,从平常的课堂和课外作业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必须独立完成个人作业。滴水才能穿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就可以实现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变化,所以,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并且能够逐渐养成能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独立的创新意识。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看到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明显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但是这种行为阻碍了老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个班级里经常会出现全班作业几乎完全相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之间的互相抄袭,“一个人完成,全班无忧”。而教师批改作业所体现的问题也就只是那几个独自完成作业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不仅对教学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所以,保证学生日常作业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是提高数学成绩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杜绝学生这种抄袭的行为,让学生真正用心地去做每一道题,从平常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在初中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所以,我国才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做题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变。数学题目知识量大,综合性高,同时受教育改革的影响,近年来的一些考题当中表现学生创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集中,所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应该被重视起来。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就只会套用公式,而具体该怎么做却并不太明白,有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意,经过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仅靠公式解决问题,简便容易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更是需要这样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是最科学有效的。
三、互动交流,拉近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在初中数学的教育中发挥着非常独特的作用,通过相互沟通和真诚交流,既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可以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只有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剖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用创新思维想办法。师生沟通可以利用课间时间也可以放在自习时间,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有问题就及时想办法帮忙解决,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问题时也能提出来,从而教师才能寻找机会,启发学生动脑,独立地思考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桥梁,是师生共同进步的先决条件。
四、结语
总之,教育教育改革就需要在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逐渐走上向学、爱学和会学的道路,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目前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认知受传统观念制约
在以教材为主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授课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环境下,讲课以集体教学为目的,难以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这个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2.多媒体教学环境落后
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政府和教育监管部门在多媒体教学投入上拨出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都无法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基础设施有限,这对于学校响应加大信息技术整合力度的号召就犹如“纸上谈兵”,不能起到应有的效应。
3.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有限
初中数学教师往往专注于本学科的研究,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还欠缺了解。在一些课件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多样的数学符号、烦琐的数学运算的输入都会给数学教师造成一定的困扰。在课堂如何熟练使用操作平台和解决计算机系统问题等方面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实践脱轨
信息技术整合下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许多初中学校,教师在课堂上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将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忽略其真正的价值。数学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逻辑性强的特点,学生需要正确掌握逻辑技巧。信息技术可以将算法融汇到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措施
1.加强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运用和课程管理
学校机关和领导应当重视课堂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信息化推广的过程中,制定实施计划,定期监督工作进程,专人负责项目。信息技术也区别于普通课程,因此在管理上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化课程设计内容、活动等,与国家新课改密切联系。
2.加大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对课堂信息化推广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强初中学校多媒体硬件建设,在教室配备投影仪和计算机,方便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专业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室,使学生能够方便使用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注重数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传播、使用及教育管理。学校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操作平台的操作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捕捉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校信息化课程的软实力。
3.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体系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因此教学整合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整合。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强调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共享性的特点。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从各个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使学生在获取课堂知识的同时学会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重担,高中数学在教学实践中过分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忽略了教师素养的提高,因此降低了高中数学人文教育价值的时效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论文,供大家参考。
突出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数学课程是一门连贯性极强的学科,每一堂课之间的知识点环环相扣,且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又紧密联系。高中数学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课程,其连贯性更为明显。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突出出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学科层层学习的必然要求。所以,为保障与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将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突出出来,并且做到将知识点系统化,主次分明。下面以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为例讲述:在学习椭圆与椭圆标准方程章节时,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内容如表一所示。通过这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具体化以及明确化,来设计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有重点、有目的的开展教学。
坚持直观化教学原则
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即是较强逻辑性、较高的抽象性。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学生思维逐渐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尽可能的将所授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努力,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多多列举具体的例子是比较好的讲课方式;或者,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教师采用“数学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符号具体化,也是比较好的讲课方法。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知识时,为使学生深入而直观的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师可以以函数y=2x为例,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如图1的图形;然后,以函数为例,同样也利用描特殊点的方法,得出相应的图像。最终将两个函数的图形绘到一个坐标图上,如图2所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此类函数具体的分布态势。最终可以使学生直观的得出“代数角度与几何角度”两个方向的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性质。
基于直观化的要求,高中教师在应该渐进性的改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更多且更好的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空间的开放化,从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态势,它需要广大的教师们不断的尝试、实验、改变、完善,以及不断的努力,并且需要通过很长时间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不断的尝试努力,按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要求积极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内容,有效快速地达到优化教学的目标。
一、素质教育要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
1、客观看待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客观的看待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只要他们的智力没有问题,就都有能学好数学的机会,差等生并不意味着他的智商不够,多数原因是由于教学条件、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抱以信心,坚信能够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水平。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气质等原因,避免不了的出现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对此,教师要敢于面对这种差异,并根据这些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计划教学。
2、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差异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计划,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必须要将统一教学与因材施教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落实。首先,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整体教学,使学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大体的教学质量。然后,教师就应该具体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克服灰心、丧气的心理,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不仅要帮助学生补充缺乏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这些学生逐渐的提高、不断的进步,最后赶上同学们的学习步伐;对于优等生,同样不能忽略,要避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他们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为他们安排适当难度的拓展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才能。通过两种措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实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使每位同学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以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教师要理解到教书育人的内在含义,时刻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养成仔细计算、书写工整、认真检查、专心听课、积极回答的学习习惯,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后按时复习的学习流程。
2、将辩证唯物主义渗透于教学内容中。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很多理论、概念都是由于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测量、计量和度量得出的,所以在为学生讲解各种理论概念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实际,向学生渗透“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观念,例如教师可以把加减、乘除、积商等一些相互联系的形象提示出来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意识到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观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量与量之间、概念之间、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控制定量解决变量”、“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等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事物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三、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
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努力学习的意识较单薄,还有的过于惧怕教师,即便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出来,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启蒙者、组织者和引导着,应该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一群小朋友,善于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眼神、细心的动作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勇敢的说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耐心的为学生讲解,为学生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和蔼态度中逐渐喜欢上学习,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合作,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
2、促进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不足,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操作、推理、概括、整理的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意识。
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1、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进展状况,还能使教师客观的掌握学生在哪个阶段学习中存在不足,并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且这两种评价方式同时开展还能激烈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2、各种测试方式相结合。教师在验收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课后笔试、实践操作等相互结合的方式,有的学生可能回答问题的时候井井有条,可一旦落笔就会写错,还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可是自己却表达不清解题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全面的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数学是学生的启蒙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影响他们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在学生刚接触数学的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知识和技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目标的体现,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中数学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的重要阶段,高中数学课程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决定了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它的美,正如普洛克拉斯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数学美存在的是如此普遍,简直让人惊叹不已,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明确的数学方程式,三叶草上有,酸模上有,常春藤上也有。对称更是随处可见,数学上除了研究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还有对称多项式,数字本身是奇偶对称分布的,数学上独有的概念“共轭”也体现着对称的惊人之美。外尔曾说,对称美在艺术与自然两方面都有重大意义,数学就充分地体现出了自然的美之所在。我们在数学之中应该有意无意地向学生讲述数学之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这无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为有效的。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当中所研究的最多的莫过于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逻辑结构了,这些对于人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新课程所强调的“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更使数学教学如虎添翼。学生在不断地探究过程中逐渐强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也在不断地得到提升。正如一个人不但学会了“吃水”,还学会了“如何取水”,如此一来,他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水资源,这是传统教学所远远不能实现的目标。而在不断地“取水”过程中,学生就会越来越感受到“水”是如此的甘甜。清楚是数学永恒的格调。数学当中讲究的是在清楚地了解问题已知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推理,并最终得出一个清晰明了的结论。
在数学之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在对错之间是没有任何悬念的。有人说数学容易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有人说数学不好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数学中不管是对还是错,我们必须说出充足、清晰的理由才行。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功课就更多了,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这一杯水去搏得一碗水、一桶水甚至是一湖水。而我们在课堂之上在对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之时,也要做到态度清晰、观点明确。
数学教学,教师的“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在学习的问题上,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是由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决定的。用数学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就必须做到理解概念、学会证明、抓住核心思想、掌握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不断地探究和学习中去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丽,体会数学学习当中的乐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绝对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转变为教师完全退出课堂教学,学生成了课堂中唯一活动的角色,讲得少不是我们教学质量高的标志。学生讨论也不等于合作、探究,关键还在于教师是不是真正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是指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新课程实施之前,我们的学生在教学中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积极合作下的主动”是完全对立的。最近报纸上刊登了一位赴德交流教师的见闻,里面提到中国孩子一方面对德国学校教育所讲知识的浅显极为不屑,另一方面又为德国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所折服。这就说明我们的学生最为欠缺的就是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只要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会再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疑惑不解,相反会发现学习数学是一个极其快乐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提倡情景创设,这是由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同时也是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数学和数学价值的需要。但是,我们进行情景创设不是为了作秀,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创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熟悉性。所谓的新颖性是指所创设情景使学生有新奇感;所谓启发性是指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该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并能进一步展开思考;所谓的熟悉性则是指教学情景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创设出源于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就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欲望。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师和教材的局限,因此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它完全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从而使客观事物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直观、形象、准确的印象。在数学教学中,尤其对那些立体图形、可以旋转的数学知识学生无法直接理解和掌握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解决了这一由抽象到直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觉学习、我要学习,顺应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我们落后的农村显得尤其重要。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我们农村地区,教师和学生以前知道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材”。而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后,课堂教学融入了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不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够演示点的坐标移动过程这一优势,使学生在动与静的对比中、在理性与感情的交流中、在抽象与形象的转换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用于实际情境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但当学生把数学应用于实际时,学生常常因过于繁杂的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应用的范围。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实际问题直接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去解决,这样避免了繁杂的运算,既节约了时间,也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现在,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讲到异面直线时,可以这样引入:先在多媒体中呈现同在一面墙角上的各组直线,问学生各组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学生都能轻易作答;然后取异面的一组直线,问他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回答是异面直线关系。这样,在多媒体上利用墙角提出问题,直观地解决了问题。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问题有了,但如何解决?这是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也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条件,可以提供足够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量大面宽的学习材料,总结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有极其丰富的智慧和活跃的思维,教师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坚信自己能够将问题解决好。可以让广大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可以让单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形成集体观点,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张扬个性,激发自学兴趣,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数学源于生活,但又抽象于生活和高于生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用生活资料和生活材料引出数学概念并加以分析,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接受并能升华知识,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例如,我在教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用多媒体制作了一张旋转桌子,并展示问题:现在要请一位木工师傅做一张桌子,要求长比宽多50厘米,面积为600平方厘米,第一问:应求哪些量?第二问:怎么求呢?这样,同学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之中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展示这些实际问题,把本来抽象的方程问题给简单化了,而且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生活化了,更使生活理论化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资源,打破了以书本为死板的唯一教学资源的限制,利用这一平台能使学生合作的机会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都离不开思考。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引导时,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开展启发教学,鼓励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是从现代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索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三是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推断能力,使学生学会猜想,体验善思在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四是利用一题多解、合作学习等多种集体学习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目的。五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出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想在问题的疑难处,虑在矛盾的解决上,用在方法的探索中。所有这些东西,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和思维的机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从而达到教学和学习的目的。
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条件,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必要的情境,引领学生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一些问题或者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一些知识和一些信息,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一种习惯并长期坚持,最终养成独立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逐渐形成辅助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数学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是连接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及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 、体验学习的认识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 摆、拆一 拆、拼一 拼、折一 折、剪一 剪、画一 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体验学习的实施
(一 )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1、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门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于是,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 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着36本书让学生按第一 小组分得这些书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书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书的3/9,进行分书游戏。学生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书一样多,从中体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 种方式
三、对“体验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3、加强合作交流,重视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 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影响情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就数学教学的情感因素而论,可以分为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和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两类。
所谓数学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教学。下面结合实践,谈些认识。
一、用教师的爱,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教师要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爱。“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是把“爱老师”和“爱他所教的学科”直接联系着的。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首先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品格。“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是建立和谐气氛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讲得不完善时,教师也不应批评和否定,尽量做出善意的评价,找出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在下一次还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对于差生,教师要更多的与它们交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用真诚的心去拨动他们的心弦,影响他们,感染他们。当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时,就会感激老师,从而努力学习,这样,既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二、用教师的“导”,保持学生的学习情感。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组织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活动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结论,评价效果,总结问题。只有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探索与创造的需求,健康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保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改变数学教学呆板、单调的缺陷,让学生时常有新感觉,以增强学习数学的情趣 。在教学中,若能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手、脑、眼,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将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的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其成功行为的强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每个学生以成功体验。课堂提问时,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布置作业时,也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做不同题目。进行学习评价时,评价角度要多元,不仅评价思维成果,也注意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评判,又激励。不仅总结,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都很看重自己的成就,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阶段考试后总结时,不仅注意成绩好的学生,还特别注意成绩提高的同学,即使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鼓励。
四、利用数学史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常给人以“庄严”、“神圣”甚至“神秘”的感觉,似乎他们一开始就是以这种完美无缺的样子,被供奉在数学的殿堂里,不断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其实不然,在数学课本里出现的定理、法则、公式等,也都是人们在长期征服科学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琢磨、探索后取得的,甚至经过数代人努力才逐步趋于完善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他们对真理、对科学执著追求和不折不挠的毅力、热忱和献身精神。在这些知识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鲜为为知的动人故事。数学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数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联系起来,无异会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背后的趣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非常有趣”
五、用学科的“美”陶治学生的学习情感。数学中的数、形、定律、法则等等,蕴藏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序列的美、平衡的美、规律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充分的体现美,并引导学生主动的欣赏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笑话。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复杂总是简单化,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六、保持快乐、饱满的情绪状态,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主导作用,以求情感共鸣。在传统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这一切似乎都处于自然状态。这在客观上,也就使一些教师放弃了一条通过情绪感染功能来调节学生情绪并使之积极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快乐的情绪状态,教师带疳丰微笑、怀着喜悦、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的情绪油然而生。反之,教师绷着脸,或情绪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或神色恍惚,或烦躁不定的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前者会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信息,而后者,则会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另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每天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整天疲倦、困乏,昏昏沉沉,这也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减轻负担,布置作业时,要精选曲型题目,避免“题海战术”,使学生从没完没了的解题中解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数学情感教学应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模式,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拉进师生关系,使平淡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数学潜能,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高效课堂的质量。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影响情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就数学教学的情感因素而论,可以分为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和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两类。
所谓数学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教学。下面结合实践,谈些认识。
一、用教师的爱,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情感是具有感染力的,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教师要把爱洒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们更多的爱。“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是把“爱老师”和“爱他所教的学科”直接联系着的。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首先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品格。“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是建立和谐气氛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讲出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讲得不完善时,教师也不应批评和否定,尽量做出善意的评价,找出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在下一次还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对于差生,教师要更多的与它们交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的上进心,用真诚的心去拨动他们的心弦,影响他们,感染他们。当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时,就会感激老师,从而努力学习,这样,既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也会油然而生。
二、用教师的“导”,保持学生的学习情感。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组织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活动上。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把学生推到主人的位置,给学生思考、发问、答问、动手操作等机会,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练的被动局面。在学生认知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结论,评价效果,总结问题。只有满足了学生精神世界中探索与创造的需求,健康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保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改变数学教学呆板、单调的缺陷,让学生时常有新感觉,以增强学习数学的情趣 。在教学中,若能经常变换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手、脑、眼,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将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三、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的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其成功行为的强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每个学生以成功体验。课堂提问时,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布置作业时,也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做不同题目。进行学习评价时,评价角度要多元,不仅评价思维成果,也注意评价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既评判,又激励。不仅总结,更重要的是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都很看重自己的成就,让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阶段考试后总结时,不仅注意成绩好的学生,还特别注意成绩提高的同学,即使有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鼓励。
四、利用数学史赋予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常给人以“庄严”、“神圣”甚至“神秘”的感觉,似乎他们一开始就是以这种完美无缺的样子,被供奉在数学的殿堂里,不断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其实不然,在数学课本里出现的定理、法则、公式等,也都是人们在长期征服科学的道路上,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失败,反复琢磨、探索后取得的,甚至经过数代人努力才逐步趋于完善的,其中不仅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创造才华,也凝聚着他们对真理、对科学执著追求和不折不挠的毅力、热忱和献身精神。在这些知识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鲜为为知的动人故事。数学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背景材料,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数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联系起来,无异会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背后的趣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非常有趣”。
五、用学科的“美”陶治学生的学习情感。数学中的数、形、定律、法则等等,蕴藏着抽象的美、对称的美、序列的美、平衡的美、规律的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充分的体现美,并引导学生主动的欣赏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幽默、笑话。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复杂总是简单化,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六、保持快乐、饱满的情绪状态,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主导作用,以求情感共鸣。在传统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这一切似乎都处于自然状态。这在客观上,也就使一些教师放弃了一条通过情绪感染功能来调节学生情绪并使之积极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快乐的情绪状态,教师带疳丰微笑、怀着喜悦、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的情绪油然而生。反之,教师绷着脸,或情绪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或神色恍惚,或烦躁不定的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前者会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信息,而后者,则会使学生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另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每天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整天疲倦、困乏,昏昏沉沉,这也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减轻负担,布置作业时,要精选曲型题目,避免“题海战术”,使学生从没完没了的解题中解放出来,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数学情感教学应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模式,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拉进师生关系,使平淡的数学教学变得生动丰富,从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数学潜能,激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高效课堂的质量。
前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种高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逐渐增加的同时,社会对于人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求人应该具备高知识水平和良好的创新能力。而知识和个人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中教育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如何提高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和创新能力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机器化和工业化固然重要,然而如何更好地运用好机器、工业甚至资源和资本,都有赖于人的创新能力。人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人的知识储备、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单就发明专利数量而言,中国虽然科研人员的人数众多,然而专利数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且质量水平较低。新华社2003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的比率低于百分之三十,对科学创新也不知道如何实施,这样的情况是很严峻的,这显示了我们国家在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培养中没有重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提高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我国国情而言,刻不容缓。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我国传统教育却往往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够重视实践,重视教师的教程教案而不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系统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却极度缺乏。“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初中教学在对于青少年整个的接受教育生涯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而研究表明,在十几岁的年纪,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逐渐提高的,而在接受教育的条件下,对于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帮助也是显著的。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并且初中生在创新创造这方面比起成年人有着更大的主动性和兴趣,因此,通过初中课堂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起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有益的自我探索式学习,积累科学知识,不把课本和教师当成绝对的权威,而是主动思考科学知识的由来,对知识有一个深入的探究,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脱离基础教学,空谈创新能力毫无意义。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把握和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拥有自己思考形成的一套方法和准则。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脱离那些被固化的解题模板,从本源出发,发散思维,通过思考、实践、交流探索来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索,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脱离基础教学,空谈创新能力毫无意义。初中数学的基础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础任务。
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对策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比如说“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较强,一方面会导致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会加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也会更注重对于试卷上题目的解答能力和卷面分数高低,而忽略了数学思维的培养
另外,教学内容的简单化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也使得对于探索式学习的进行遇到阻碍。课堂教育中灌入式的教学方式和大量习题的运作量,以及对于作业和考试的重视远远大于对知识本身的渴求,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反而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现状需要改变,除了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要:
1.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需要教师树立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意识到自身社会责任和保持良好的道德。除了单纯的技巧教学,不照本宣科而是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方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材对于课堂教学起的是基础性作用。要运用合理科学的教材,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另外是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运用,也要有科学的方式,将实践和课本理论有效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3.创新意识不仅仅只是“意识”,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合乎逻辑的思维发散。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起对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要做的是思考,敢于质疑权威、批判传统,培养起科学的意识,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4.实现教学的创新模式,发展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和课下的创新氛围,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发展创新素质,实现教学组织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从实际出发,结合科学合理的创新模式,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创新能力。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中小学教师如何撰写数学论文殷堰工撰写数学论文,既非高不可攀,又非轻而易举,只要刻苦钻研,又能持之以恒,必能获得成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文题目】多媒体技术在职专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措施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职专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职专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职专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多媒体 职专数学 作用 应用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果职专数学教师仅依靠一支笔和一张嘴,那么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职专数学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教学方案,提高职专数学的教学质量。
1.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职专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如在画图时,教师只能依靠圆规和直尺。这样不仅花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容易出现误差,降低数学教学效率。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缩短画图的时间,又能保证画图的准确性,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幂函数中函数y=x3的图像及性质时,如果使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只能利用描点法来绘图。而借助计算机中的几何画板或相关绘图软件进行绘图,既能保证绘图的准确性,又能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函数图像,了解函数的性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专数学教学质量。
2.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吸收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社会,也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所以数学教学需要适当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特别是在几何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展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动有趣的PPT,就能给学生带来多样化的外部刺激,突破学生传统听课的瓶颈,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点,提高职专数学教学质量。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数学内容不仅抽象,而且学习难度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感觉枯燥乏味。尤其是职专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职专教育培养的对象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视运用技术的能力,而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如何提高职专数学教学效果成为各职专院校研究的重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和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理论。如在教学双曲抛物线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了抛物线的图像和性质,使教学内容变得立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职专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正确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度
内容是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多媒体技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把握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度,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数学教学效率。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耽误教学进度。这就要求职专数学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合理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技术在职专数学教学中发挥有益的效用。
2.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技能
虽然大部分职专院校都进行了多媒体教学实践,但是很多教师并不了解多媒体技术,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也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得多媒体设备成为摆设。虽然有些教师会使用计算机,但也只能简单地演示图像、播放视频等,并没有把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严重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因此,职专学校应重视培训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技能,帮助教师提高多媒体的使用技巧,以便提高职专多媒体数学教学效果。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论文的选题要有创新性、实践性、可行性,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教育科研能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
【摘要】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动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能引导学生把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能及时地反馈教与学的效果信息,能让学生尝到掌握知识的愉悦感,还可以通过引导、设置悬念,使学生的思维深入展开,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升华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关键词】初等数学;教学;结束技能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J2013B153,KJ2013Z258),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595),数学教育省级特色专业(20101184)专项资金资助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很重视结束,“善始善终”就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动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导入是“起调”,结束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课堂教学的结尾,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结束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
课堂结束,不仅是结束课程,也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使教学重点进一步突出.从信息及其加工的角度看,课堂结束是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简化,有重点地记忆、储存,并通过与原有知识信息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和迁移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对学生可以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促进思维活动深入开展.
课堂结束的方法可分封闭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封闭型结束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开放型结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或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一)封闭型结束
封闭型结束又称“认知型结束”.它是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巩固而结束教学的方法,其目的侧重在“感知→理解”上.
这种方法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和强调.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
封闭型结束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归纳总结法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集中归纳,总结知识的结构、规律和主线,强化重点,明确关键的教学结束方法.
例如,在四边形教学中,教师在结束环节中提问:我们学了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回答:有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教师问: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用白色大圆片表示四边形的集合,然后让学生把代表两种相近的四边形的红纸片往上贴,注意能否重叠一部分,重叠的属什么图形,接着再叫学生贴两个代表另外两种四边形的更小的圆片,再看能不能重叠.贴完后,纵观全图,一目了然,直观性很强地把所学的特殊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系统总结出来,学生注意力集中,很感兴趣,利于巩固、记忆.
2.比较异同法
把新学的概念和原有概念,或者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或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
(1)概念的比较
在概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在课堂结束时,将新概念与并列概念、对立概念或近似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异同点.例如: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包括对定义、性质的比较.
(2)数学结论的比较
数学结论,大多是以定理、公式的形式而给出的,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及运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必要在课程结束时加以强化,对相似或相关的一些定理、公式或者有联系的结论进行比较,以便加深学生的识别和记忆.
(3)数学方法的比较
数学方法是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程序和格式,认识世界、实施数学思想的技术和手段,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办法.数学方法通常有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类比法、换元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等.对数学方法的总结,可以结合事例,阐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个问题可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课程结束时可将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强化.
例如在应用题教学结束时,可以将“由条件入手的综合法”和“由结论入手的分析法”进行比较总结.
3.巩固练习法
巩固练习法是指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或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所学的“双基”得到强化和运用,又能及时得到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为改进下一节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练习的内容是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且是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知识.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记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并能灵活应用.
(二)开放型结束
这样前言的导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紧凑性原则
结束课程,要突出重点,内容和时间的安排要紧凑严密.有的教师规定自己每节课的总结不能超过五分钟,这固然不能成为所有数学教师结束课的教学信条,况且如要通过练习方式进行总结,五分钟自然不够.但如果教师总结用时过多,内容面面俱到,则既不能突出重点、凸显关键,又妨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结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征及教师本身的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才能达到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的效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新的教育形势引发了数学教育思想的改变,由此产生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体现出数学建模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对它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论文相关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 “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人性情怀。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在课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预设 生成 探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俩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展开学情调查。通过课前谈话或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解。如学生已经具备了那些学习新知所必须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那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例如:浙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时、分、秒认识》的教学,调查学生有关钟表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哪些。结果,班上的学生都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还知道钟面有12大格,60小格,学生提出为什么1小时=60分,1分=60秒等问题。以上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就是构成这节课数学教学学习的平台的要素之一。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化很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时分秒之间关系的验证,对时间的体验及怎样更快、更准确地读出时刻等方面上来。建立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例如: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预设目标:运用图形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下面是预设圆面积转化的教学方案:
预设转化图形 预设转化方法
方案一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 ,宽相当于圆的半径(r)。
方案二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πr) ,高相当于圆的半径(r)。
方案三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 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4(1/2πr) ,高相当于4个圆的半径(4r)。
方案四 把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 拼成的梯形的上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6(1/3πr),下底相当于圆周长的1/3(2/3πr ),高相当于2个圆的半径(2r)。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旅游的租车和购门票中的数学问题”时,让学生课前了解当地租车和购门票的有关信息,使其成为租车和购门票方案设计的素材和依据;在教学 “比例尺”时,让学生课前寻找有关的地图并读懂地图,教师则利用网络搜集比例尺各异的地图,为学习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运用提供丰富的资源,等等。当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预设中多做一些准备。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时,课前用吹塑纸剪一些小鸟图案,并制好小鸟叫声录音带,师生共同在黑板上贴出先有5只小鸟,又飞来4只,最后飞走3只的完整过程,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出小鸟的叫声,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情境学习之中。还可以用动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出树上小鸟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加减混合算式。同时学生根据学习情境又会生成许多种算式。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1.活用预设,灵活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教学时,教师就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给学生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 。“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此时,该怎么办呢?这时,教师灵活地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这些学具来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 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整合预设,调整生成
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各维度和各层次目标如何随着教学进程逐一达成?教学内容怎样呈现?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时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遇到的新阻碍、课堂的气氛、教学的进展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 教学二度设计。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的教学预设原本遵循教材提供的2个例题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再应用字母表示数来巩固知识。显然,这样的预设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预设,不是先理解知识再应用知识,而采用先应用知识再理解知识。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预设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把“练一练”中的题目进行改编,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式子”,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迁移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很快就明白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随后抛出两个问题: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你已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使初尝成功的学生又生成新的困惑,掀起再次探究的热情。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3.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浙教版第十二册《比的意义》教学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建构教学方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数学教育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提高本科毕业生数学教育论文质量,首先在激发学生数学教育科研动机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教育的科研意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方向的论文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文题目:浅谈韦达定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找到适合学生,适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作业,这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作业做一定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语文作业;质量;语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学,作业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当今的语文作业现状有三点值得深思:一是量上不适当,二是质上比较低。三是评价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结果不只是费时耗力,更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影响。语文教师对作业量和作业时间都没有合适的把握,总认为做作业的量大,时间长,就能取得好成绩,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无任何关系。魏书生老师的“定量作业”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所谓定量作业就是字数确定,内容不限。每天每人必须写够500字,这500字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试想,一名学生每年写18万字的语文作业,而且每天作业又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认真去写的,那他的知识水平、语文能力怎能提高的不快呢。
而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学生们的自觉意识,我们许多广大的一线老师也曾经或者正在实行类似于“定量作业”的措施,但是为什么收到的教学效果不是很令人乐观呢,我们写了18万字甚至是不只是18万字的语文作业,为什么语文能力提高不快呢,原因很多,除了有些学生自觉意识不强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之处在于作业的质量问题,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学会布置作业,布置好作业,并且要有合理的、完善的语文作业评价制度。国内学者蒋嘉辛、潘本元1986年利用实验证明,对学生作业采用轮流面批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采用面批和鼓励结合的措施,则效果更好。总之要给语文作业一个准确的定位。美国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的定位就十分的科学合理,主要定位诸如提供练习机会,达到巩固的目的;做好课堂准备,方便随后的教与学;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个性;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家、校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同伴互动;执行有关政策;树立学校形象;纠正问题学生等十个方面
基于此,我们必须要用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去认识语文作业,依据大语文的理念确定语文作业的设计。笔者认为,大语文理念下的作业应该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系统性与整体性,这是从时间和年级层次上讲的,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连贯性,哪个阶段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语文作业的设计必须以此为依据,所以语文作业也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低年级阶段的学习是为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和铺垫的,年级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教师应该意识到你不只是在教这一个单独年级的学生,要明白你教的这个年级是处在语文的整体
从内容上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课内和课外,即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的关系,课堂作业是家庭作业的基础,家庭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般来讲,课堂上的语文作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性的语文常识,而在课堂之外就做一些延伸性、拓展性的作业。语文教师必须把这两者做一个科学的划分,那些内容需要通过课堂训练观察学生思维过程来及时引导学生,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回家自主独立完成,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二是阅读与写作,高中语文的根本任务就是阅读与写作,因此,语文作业的布置也要着重于这两个方面。对于阅读而言,朗读背诵性的作业,可以是每天都要留的,现在好多教师也是这样做的,并且还要求家长参与到其中,这是与国外所流行的交互式作业相一致的。学生读给、背给家长听,最后由家长给出书面评价。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家庭、生活参与其中的家庭作业。读与写是语文这一学科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人文、合理的语文作业应该是边读边写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三是阶段目标和总目标,语文教师要为语文作业做好计划,学年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注意规律性。例如写作方面的作业,可以这样布置,每日一篇随笔,并且提倡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每周写好周记,月计划可以灵活安排,例如九月份的时候写一下教师节,十月份的时布置题为“祖国母亲的生日”的作文,十二月份可以写写圣诞节,而接下来的作业就可以为期中考试做一些应试的写作准备。
从特点上讲,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实践性 、趣味性与个性化。
一是层次性,从易到难,因人而异,即选择性。语文作业“一刀切”的方法不符合学生存在差异的情(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4页)况,会造成“吃不了”或者“吃不饱”的问题,因此作业的设计必须多层次。老师可以设计两套作业,一套是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设计的基础性,简单些的作业,一套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的复杂点、动脑的作业。
二是实践性,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学习《清澈的湖水》,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了解学校周围或家乡河流的水质情况,走访农民,了解近几年来水质的变化及原因,写成调查报告。这对学习这篇课文时有很大帮助的。
三是趣味性,“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兴趣”。在学习《茶馆》之类的话剧时,可以布置分角色表演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人物特征,更好的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
四是个性化。这里的个性化就是说,语文作业不是刻板老套的抄抄写写,而应该是开放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以多姿多彩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
我们许多语文教育名师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和研究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如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作业的主旋律,又如钱梦龙四种类型的作业,以记诵或者积累为主、以消化知识为主、以应用知识为主和评价性作业。在新课程的旗帜下,语文作业更应丰富多彩,走向多样化。如果要语文语文素养,那么生活就是素养;如果要语文成绩,那么动眼、动手、动口就是成绩。语文作业,更应该姓“语”,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茧,提高效率,方法归根究底在于:少做题,重生活,多实践。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了解我国近几年数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对于提高数学教育研究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专业论文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文题目: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有利的条件。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更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实施个别化发展;更有利于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模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更有利于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开展协作式学习,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它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竞争综合化的时代,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重要国力,而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怎样帮助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们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的发展,因此必须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极佳载体,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实施材料,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功能既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学科素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化、孤立地拼凑或叠加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媒体运用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能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动画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设计制作出包含动画的课件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强,和具有智能反馈。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况,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提供实践探索和协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便于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了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的画面,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猜猜比赛的结果,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了到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又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二年级较难掌握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难以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拟定的购买商品的价格和重量,顺便了解商品的其他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虚拟现实”――超市情境。利用网络,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一些商品的单价,再与商场实际调查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网上购物”,学生兴奋不已,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地想在网上做“顾客”。根据电脑显示,学生们可以自己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也可以是“顾客”,自由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去用,学习热情达到高潮……
这样的教学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既学到了生活知识,又学会了网上浏览和网上购物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才干。促进每个学生自然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自主学习得到提高,自主探究精神得到发扬,优化教学环境。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因此“自主探索学习就是数学的生命”。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
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从而为求知提供了磁场,例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今天正好是11月1日,星期四,思考50天以后是星期几呢?学生顿生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设有趣味性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学习,在学习《十、分、秒》时,教师做了龟兔赛跑的动画,小兔子跑了一圈(十二棵树的距离),乌龟只跑了一棵树到另一棵的距离,它们跑的路程不同,时间相同,为学习时、分、秒以及认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孩子对龟兔赛跑这一情景的设置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去学,从而更好的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索新知,既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考虑到学生已有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一定活动空间,充分让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设计四个活动层次。(1)猜想(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句都有哪个数,在什么位置)。(2)试编(让学生自主探索编口诀)。(3)交流(交流编写经验、体会、结果)。(4)
对称图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和图片,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练习广场”中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练习,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闯关练习”是一种休闲益智的游戏,在轻松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整个网络的设计都是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作为现代教师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意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
例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
又如教学第八册实践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时,我先让学生调查、计算、讨论、收集周围有关“可怕的白色污染”的一些数据和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接着通过网络多媒体显示“可怕的白色污染”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上网浏览,搜索“白色污染”的有关资料,懂得“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及采取怎样的措施去防止白色污染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环保设想、环保宣言。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颇有见解的想法。最后,让学生通过从网上下载资料和图片,制作读书卡片,并且在班上小组交流汇报,再推荐部份学生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归纳整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再如在数学实验“20万元投资计划”活动中,先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存款、股票、购房等方面的知识,并在网上作交流后,再开始制订二十万元投资保值计划书。各小组都制定了不同的保值计划,有的组的同学计划把钱全部存入银行、有的组的同学计划把钱全部买股票、有的组的同学计划把钱买商铺出租等等,大家还分析了各种计划的优缺点,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原则,正确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探索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努力建立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开放式的各学科教与学的学习体系,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网上学习,媒体支持下的自主探索型学习,协作学习等),形成具有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网上资源应用与开发,体现学生主体价值原则,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新的教的模式,学的模式,校园信息化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题目是大学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即毕业论文写作第一步—— 选题 的最终形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类论文的题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数字危机
3、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4、高斯分布的启示
5、a2+b2≧2ab的变形推广及应用
6、网络优化
7、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8、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9、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
10、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11、论研究性学习
12、浅谈发展数学思维的学习方法
13、关于整系数多项式有理根的几个定理及求解方法
14、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15、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6、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17、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
18、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研究
19、数学课堂差异教学
20、浅谈线性变换的对角化问题
21、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推广应用
22、经济问题中的概率统计模型及应用
23、通过逻辑趣题学推理
24、直觉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25、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初等数学题
26、浅谈数学中的变形技巧
27、浅谈平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28、浅谈高中立体几何的入门学习
29、数形结合思想
30、关于连通性的两个习题
31、从赌博和概率到抽奖陷阱中的数学
32、情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3、因材施教 因性施教
34、关于抽象函数的若干问题
35、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36、实数基本理论的一些探讨
37、论数学教学中的心理环境
38、以数学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39、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方法
40、试论数学中的美
41、数学教育与美育
42、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43、略谈创新思维
44、随机变量列的收敛性及其相互关系
45、数字新闻中数学应用
46、微积分学的发展史
47、利用几何知识求函数最值
48、数学评价应用举例
49、数学思维批判性
50、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51、开放式数学教学
52、浅谈中学数列中的探索性问题
53、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54、思维与智慧的共享——从建构主义到讨论法教学
55、微分方程组中的若干问题
56、由“唯分是举”浅谈考试改革
57、随机变量与可测函数
58、二阶变系数齐次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
59、一种函数方程的解法
60、积分中值定理的再讨论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论文写作的关键。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论文的题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多元函数的极值问题
多元函数极值问题
二次曲线方程的化简
二元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二元函数的极值存在的判别方法
二元函数极限不存在性之研究
《几何画板》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举例
Cauchy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一点优化和改进
Hamilton图的一个充分条件
HOLDER不等式的推广与应用
n阶矩阵m次方幂的计算及其应用
R积分和L积分的联系与区别
Schwarz积分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
Taylor公式的几种证明及若干应用
Taylor公式的若干应用
Taylor公式的应用
Taylor公式的证明及其应用
Vandermonde行列式的应用及推广
艾滋病传播的微分方程模型
把数学和生活融合起来
伴随矩阵的秩和特殊值
对原函数存在条件的试探
分块矩阵的若干初等运算
函数图像中的对称性问题
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一元六次方程的矩阵解法
„数学分析‟对中学数学的指导作用
“1”的妙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数学化”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
保持函数凸性的几种变换
变量代换在数学中的应用
不变子空间与若当标准型之间的关系
不等式的几种证明方法及简单应用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探索
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方法
不等式证明中导数有关应用
不同型余项泰勒公式的证明与应用 猜想,探求,论证
彩票中的数学
常微分方程的新的可解类型
常微分方程在一类函数项级数求和中的应用
抽奖活动的概率问题
抽屉原理及其应用
抽屉原理及其应用
抽屉原理思维方式的若干应用
初等变换在数论中的应用
初等数学命题推广的几种方式
传染病模型及其应用
从趣味问题剖析概率统计的解题技巧
从双曲线到双曲面的若干性质推广
从统一方程看抛物线、
椭圆和双曲线的关系
存贮模型的若干讨论
带peano余项的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单调有界定理及其应用
导数的另外两个定义及其应用
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等价无穷小在求函数极限中的应用及推广
迪克斯特拉(Dijkstra)算法及其改进
第二积分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性态
对均值不等式的探讨
对数学教学中开放题的探讨
对数学教学中开放题使用的几点思考
对现行较普遍的彩票发行方案的讨论
对一定理证明过程的感想
对一类递推数列收敛性的讨论
多扇图和多轮图的生成树计数
多维背包问题的扰动修复
多项式不可约的判别方法及应用
多元函数的极值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其应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中数学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高中数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全面回顾这十年的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高中数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还可以展望高中数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浅谈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策略、评价分析,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第千克活蟹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于全部售出,售价都有是每千克20元。
(1)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总额为Q元,请写出Q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收购成本-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在道条件开放题给出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案),并寻求最佳方法(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文题目:高职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衔接统一的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不足,提出了高职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的教学研究方法。具体阐述了“模块化”教学内容的构建与专业课程衔接统一的实施等内容。在机电学院采用试行后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准备向整个学院推广运行。
【关键词】衔接;高职院校;模块化
一、研究意义
高职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衔接统一,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此改革必将产生强大的辐射作用,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事宜的教学模式。
一是探讨提高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二是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是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揭示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的衔接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多年的调查了解,笔者发现,高职学生中有近一半人或超过一半人的数学基础较差,还有的同学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甚至讨厌数学。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在中学的数学学习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应试教育使一些学生怕数学,恨数学,甚至恨数学老师等,逆反心理较强。
三、高职高等数学弊端
长期以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重系统,轻整体优化;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推导,轻数值计算。学科划分过细、专业面过窄等弊端比较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陈旧。内容虽多,但没有将现代的数学思想、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融入其中;二是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数学无用的观点;三是由于教学课时少,盲目删掉了一些重要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使一些专业课教师无法正常顺利地进行教学;四是数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顺序安排不当,使得数学课与专业课不能有效衔接。
四、高职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衔接统一的具体方法
(一)典型案例教学法。通过对重庆地区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设计出典型教学项目案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对重庆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依此研究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及职业岗位特点的典型教学项目或案例。
(二)整理成表格。(3)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一、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进双向式、讨论式教学,改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的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讲授式和讨论式结合起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为了更好开展数学的应用性,可采取交叉式教学,即对某一个应用模块,数学课老师可以与专业课老师进行讨论研究后决定,然后可以请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老师来讲授这一部分的数学内容。
(三)构建教学评价机制。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考核办法仍然是按笔试、限时的单一模式。这种考核模式不能真正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还容易导致学生机械地套用定义、公式和定理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一张试卷,一份成绩定结果的模式,采取多样化考核制度,实行“考教分离”的考试模式。
五、结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研究,将高等数学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创新性建设完成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实施立体化教学。如果实施效果良好,可将该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共同推广应用于其他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中。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呈现多样化、初等化特点,中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选题已成为热点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数学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文题目: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认识
摘要: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本文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特殊性、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诸种能力。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中考数学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阅读教学。本文试图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作一番探讨。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初中数学阅读有如下教育功能:
1.数学阅读有助于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及增强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是指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无论学习数学还是使用数学,数学交流都有极重要的作用。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只有通过数学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数学阅读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的作用。数学教科书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认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3.数学阅读有助于个别化学习,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体教学是办不到的,其有效途径是集体教学与个别学习相结合,而有效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
要想使数学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4.数学阅读有利于承继数学人文精神。数学作为一门文化,要传承数学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仅依靠数学教科书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仅立足数学课堂是不够的,仅依赖数学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的途径来秉承优秀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人文精神。轻视数学阅读就会导致数学人文精神的弱化和数学素养的不健全。
5.数学阅读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未来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初中数学教学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符合现代教育思想。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
1.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
2.数学阅读要求精读。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3.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种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4.数学阅读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就要用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还有,数学阅读时还常要求从课文中概括归纳出解题格式、证明思想、知识结构框图,或举一些反例、变式来加深理解,这些往往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5.数学阅读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可以说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因此,数学阅读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用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成用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表达方式表述的问题;把用符号形式或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成符号或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阅读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阅读目录标题。目录标题是课本的纲目,是每一章节的精华。阅读目录标题就等于了解了全文的框架结构。阅读了课本内容就使目录标题具体化了。逐步养成“标题联想”的习惯。
2.阅读法则概念。数学课本中的法则、概念的叙述都非常严谨。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3.阅读数学定理。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
4.阅读数学公式。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明白公式的特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合用,变用和巧用。
5.阅读数学例题。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捷又符合书写格式;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应当遵循如下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从根本上承认和尊重受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到数学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中来,将自己进行的阅读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规划阅读进程,独自获得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习惯,逐步学会探索地进行数学阅读与数学学习。
2.差异性原则。学生在个体发展区、学习方式、知识基础、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上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也决定了教师必须对不同层面学生给以不同的关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课堂巡视时间,使教师能够将统一学习变成个别指导,重点对个别阅读能力较差进行指导。
3.内化性原则。内化的基本条件是对数学语言的感知水平,不仅包括对数学学科本身的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等的理解,而且包括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的控制和调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使学生充分实践监控的各种具体策略和技能,进而逐步内化为自我监控能力,使其能在新的条件下,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和技能进行自我监控。
4.反馈性原则。个体的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及时、准确、适当地对学生的自我监控做出评价,指导他们逐步学会对学习方法,策略运用及结果进行反馈和评价。同时,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对自己的阅读监控过程,所用的策略及结果进行调控和改进,不断提高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从而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5.建构性原则。阅读过程是数学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数学材料进行部分与整体的交替感知去构建数学结构,领悟形式化运动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特有的逻辑性和数学内容的结构特点,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由上文做出猜想、估计,再通过与已知相对照,加以修正,从而获得新知识。
数学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相当于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教材的咨询者和协调者,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的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掌握阅读方法。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第一层次,教师先编拟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明白教材中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达到初步认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目的;第二层次,由于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点拔,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第三层次,重点放在设计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与应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从一般原理的高度去认识新知识,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新材料,融会贯通地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优化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技巧。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4.拓展阅读内容,培养阅读习惯。数学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数学教材,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数学美。此外,课外数学科普读物,包括数学史、数学学习方法、趣味数学及数学专题讲座等,数学学习指导物及以初中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①李兴贵等.新课程数学阅读教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②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
③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④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⑤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⑥胡炯涛.数学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⑦周茂生.阅读课本是数学学习的基石[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5(中旬)
数学教育毕业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